我國早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專用車改裝業就已產生。當時這一行業只是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將商用車改裝為具備某一特定用途的專用車。隨著專用車的逐步普及、轎車進入家庭,我國改裝行業也隨之擴大到整個專用車領域。
專家秦國指出,專用車改裝業是專用車產業鏈的延伸,它的發展與國家工業技術和經濟文化水平、專用車保有量等因素密切相關。當專用車工業大批量生產達到一定規模、人們對車的需求和理解不再是生產資料或是代步工具時,改裝需求便會大量出現并得到不斷深化。
專用車改裝在我國的興起,一方面是東南沿海城市受到港、澳、臺地區專用車改裝文化的影響,并逐步傳播到內地;另一方面國際專用車賽事的引進和國內專用車運動的發展,為改裝形成了一定的群眾基礎。但由于我國專用車進入家庭的時間較晚,改裝業尚處在初級階段。人們對專用車改裝的普遍理解還局限在只屬于小眾人群的奢侈或前衛的需求,這使得目前我國改裝業仍然比較邊緣。值得欣慰的是,從2006年開始,私家車保有量的激增促使改裝業日益受到重視,除進入改裝業的國內企業日益增多外,一些國外的專用車改裝技術和用品提供商也普遍看好未來我國的市場前景,紛紛進駐。
政策法規的功能在于扶持和規范行業發展
由于我國相關政策法規對專用車改裝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同時又缺乏細節性的標準。因此,國內專用車改裝業帶有“半地下;的色彩,其合法性受到社會質疑。因此有人提出,專用車改裝不同于普通的服務行業,它涉及工商管理、交通管理、車輛管理、標準管理、保險、環保、質量監督等眾多問題,只有政策先行,才能保障和促進專用車改裝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對此秦國說:“這一觀點有些本末倒置,政策法規的功能在于扶持行業發展,而非限制。如果市場基礎還不牢固,根本性的問題還未解決,即便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也很難起到應有作用,‘市場先行、法規跟進’才是正確的發展路徑。;
去年10月1日,新版《機動車登記規定》正式實施,其中規定車主可以對車輛顏色、車身、發動機等進行更換后再注冊。這一政策出臺后便引起業界廣泛討論,有人認為,這是國家對專用車改裝業初步放開的信號,有人則抱怨放開程度太小。秦國認為,這一政策體現了政府職能部門以人為本、以市場為導向的積極態度,它需要企業更多的自律,來維護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給予消費者正確的引導,使其對改裝的認知得到提升。另外,該政策還帶有一定的測試作用,政府希望借此傾聽市場聲音。反之,如果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對專用車改裝業的良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政府可能會考慮給予改裝業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
認識偏差制約發展
“一部分人將改裝文化與街頭文化劃上等號,認為改裝就是為了飆車;有些媒體把改裝得奇形怪狀、花里胡哨的車作為吸引眼球、點擊率的噱頭,使得普通民眾對改裝望而卻步。;秦國認為,與法規標準缺失相比,專用車改裝業在我國的健康發展更需要人們認識上的轉變。由于受到一些影視、漫畫等文化作品的片面影響,使得目前國內民眾、乃至部分主流媒體,對改裝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從而限制改裝業的健康發展,也形成了兩類比較極端的消費需求。
一些專用車發燒友或是高收入人群,他們對專用車的功能性和品質感要求較高,抱著“沒有好,只有更好;目標,令其在這方面敢于投入,甚至一擲千金。此外,以強調裝飾性為主的低端改裝,在近兩年也日益流行,但這部分消費者由于對改裝的認知比較少,而且消費水平不高,不少人選擇在非正規渠道進行改裝或裝飾,為日后使用留下了安全隱患。秦國認為,改裝需求的兩極化反映出目前我國專用車改裝行業還存在非理性因素。當人們對專用車的認知更趨成熟,需求也將歸于理性。
隨著政府管理部門的日益重視,并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對市場進行正確引導及有效規范,以及消費者對專用車改裝深入了解,我國專用車改裝行業將會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健康有序發展,進而成為國民經濟的增長亮點。